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摄影师不懂这个怎么行?景深运用终极指南

为拍摄确定合适的光圈和选择合适的镜头一样重要。调整光圈不仅能改变景深,还能控制照片的情绪基调。较高的f值更适合开阔的视野,而较低的f值则会产生一种孤立感。


最好的平面摄影师和电影摄影师都会使用景深领域的知识来精确控制他们的图像。建立个人的视觉风格应该发生在进入场景之前,而这一点开始于理解如何控制景深。



在这个景深的终极指南中,我们将:


  • 解释如何控制景深的力量。

  • 提供景深的实用定义。

  • 解释影响景深的元素。

  • 举例说明景深的运用技巧。


定义一:景深


景深(DOF),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而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


景深的图例解读


对景深的理解,试想我们正处在一个无限深度的走廊,在前方20米的位置放置一扇门。继续深入走廊,并把另一扇门在50米的位置。


两扇门之间的位置就是一个深度领域,而在相机中,这样一个领域就是景深,就是说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的景深是30米。


简单来说,当相机的镜头对着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在镜头中心所对的位置垂直镜头轴线的同一平面的点都可以在胶片或者接收器上形成相当清晰的图像,在这个平面沿着镜头轴线的前面和后面一定范围的点也可以结成眼睛可以接受的较清晰的像点,把这个平面的前面和后面的所有景物的距离叫做相机的景深。


景深示意图


定义二:弥散圆


弥散圆,也叫弥散圈、弥散环、散光圈、 模糊圈、 散射圆盘,是指物点成像时,由于像差,其成像光束不能会聚于一点,在像平面上形成一个扩散的圆形投影。


当使点光源经过镜头在像平面成像,如果此时保持镜头与像平面距离不变,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点光源,则像平面上成的像就会成为有一定直径的圆形,就叫弥散圆。


弥散圆大小取决于镜头孔径(光圈)和点光源偏离程度(物距),而对其判断往往与相关的图像形式密不可分,观测条件,视力状况都对其有影响,清晰与否是最大弥散圆的主要判断依据。如果此圆形足够小,肉眼依然可被视为点的合焦成像。这个可以被接受的最大直径被称为容许弥散圆直径。在摄影中,通过弥散圆判断图像是否锐利进而判断景深的深浅。


弥散圆示意图


测试弥散圆是镜头和相机制造商测试焦点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因为它有助于确定主体何时正式失焦。它也是确定镜头价值及其结构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因为容许弥散圆直径越小,镜头的精确度就越大。


通常来说,更昂贵的镜头=最小容许弥散圆直径。


用浅景深聚焦注意力


浅景深是用于描述具有较短距离的图像的术语。因此,可接受的锐度区域较小,并且具有较高的下降率。浅景深可以隔离拍摄主体和周围的物体。


这种低光圈控制让拍摄的对象和周围的世界产生一种隔绝感,因为背景更加模糊。使用浅景深增强了视觉风格,并创造了一个美丽的背景,能够引发观众不同程度上的情感共鸣,包括孤独感,恐惧感,怀疑感,极端美感,感官增强感和愤怒感等。



在拍摄一个场景时,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如果你想在一个单一构图中传递多种信息或者将多个故事情节交织在一起,使用浅景深可以在各个位置之间切换,并将观众引导到当下最重要的对象位置。在场景开始的时候将焦点放在前景,而当故事进行到一半,再聚焦到后边的关键对象上,就等于告诉观众:“嘿,快看这儿!”


无论你想要产生什么样的感觉,都应该为每个镜头计划和拍摄预定的景深。不过,尽管光圈有梦幻般的效果,但如果把光圈调到F2.8以上,就会造成对焦问题。由于注意力的范围是如此之窄,要想准确地捕捉到清晰的镜头可能会变得非常棘手。


用深镜头捕捉动态


而另一方面有“浅”景深自然也有“深”景深。利用这种技术,你可以让构图中的所有事物都处于清晰的状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表现风景画面或更宏伟的场景,并有助于让观众产生现实主义的观感。


而深景深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缺乏对焦。因为没有针对性的对焦,所以无法把拍摄主体与背景分开。由于背景的干扰,会导致拍摄主体的效果不足。



控制景深的元素


有多种方法可以控制景深。每种方法都对可接受的焦点区域产生深远影响,但结合多种方法对图像进行控制可以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1、传感器尺寸


相机传感器尺寸越大,景深下降越快,有时为了填充画面不得不极度靠近拍摄对象。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立刻更换一台传感器较小的相机,传感器尺寸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需要我们在控制景深的时候有所了解。


2、光圈


光圈是相机中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光量的装置。通过F-Stops(估计)和T-Stops(精确)来测量。通常在描述高端电影镜头时会用到T-Stops。


需要注意的是,f光圈值越低,光圈越高。增加或者减小光圈的直径,能够改变光线进入镜头的角度。增加角度让将视野压缩得更近,创造出更浅的景深。减小角度则有利于创作更深的景深。即: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通过光圈改变景深


3、镜头焦距


通过调节焦距使画面接近拍摄主体的时候,会发现随着焦点拉伸景深变浅了。这并不是焦点出了问题,而是一种常见现象:较长的镜头产生一个较浅的景深。


如果在相机上放一个较长的镜头,它会放大拍摄对象,就能创造一个与广角镜头非常接近的景深。这也是为什么较长的镜头看起来会产生较浅的景深。即: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景深与焦距的示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拍摄对象在画面中占据了相同的空间,无论焦距大小,景深都是一样的。镜头的放大不仅模拟了更接近被摄对象,还放大了图像未聚焦部分的实际模糊效果。


4、相机的距离


相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物理距离会改变景深,其原理与光圈和焦距的影响相同。简单来理解即:距离越远,景深越深;距离越近(不能小于最小拍摄距离),景深越浅。


相机距离的影响事实上就是焦距的影响,因为当你移动相机时,就必须重新对焦,以保持拍摄对象在焦点内。


通过相机距离(焦距)改变景深


5、镜头过滤器


镜头滤镜可以在特定情况下控制景深。如果你在特别刺眼的强光下拍摄一个场景,但仍然想要得到一个浅景深的图像,可以考虑使用中性密度滤镜来降低光强。


这将帮助你保持适当的图像曝光,尽管有相对较大的光圈,但依然能够创造合适的浅景深。中性密度滤光片不会改变光线进入镜头的角度。它们只是反射少量的光,这样曝光率就会降低。ND滤镜不影响颜色,可以帮助减少图像的反射。


镜片过滤器原理


6、选择性聚焦


选择性聚焦是一种摄影师或电影制作人使用极浅的景深来分离主体的技术。这严重模糊的背景和前景达到一个极端的水平,周围是完全模糊。因此,当使用极浅的景深来捕捉图像时,可以大量的光来达到选择性聚焦。


把控制景深的力量结合起来,就能得到一些非常强烈的结果。如果你是一个电影摄影师,你需要比任何一个在片场的人更了解这些力量。


如果你是一名导演,你总是想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创造性决策,包括拍摄主体与景深的关系。


对景深运用的示例


浅景深的充分关注


一位能够真正掌握通过单个构图讲述多线故事的导演是奉俊昊(Joon-ho Bong)。在他执导的故事片《杀人回忆》(2003)中,他就利用了两条平行故事线的叙事技巧。


虽然不是所有镜头都使用了浅景深,但能从构图中看出导演如何巧妙地编排场景并利用景深控制的技巧来参与叙事。(注意下面一组图的焦内与焦外)




浅景深的焦点转移


电影银幕足够大时,你不能强制观众去看向它的哪一个部分,但可以通过景深来操纵他们的视线。此外,你应该永远比观众领先一步,不要在一开始就将所有元素都展示给观众,通过景深的技巧隐藏一部分,让他们的头脑为之开始转动。


在2015年的故事片《父女情》中,摄影师Shane Hurlbut运用较浅的景深,以人物阿曼达·塞弗里德的视角来操控观众。



用更大的背景虚化来隔离她与她所在的环境,用浅景深去深入人物的内心身处,感受她的感受,不顾及周围的所有东西,以一种以她自我为中心的方式活在她的世界里,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代入感。



深景深的“雨露均沾”


著名电影人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就是超大景深的狂热粉丝。例如在拍摄越战电影《全金属外壳》(1987)时,他曾专门定制了深焦镜头,实现了从近景到无限远范围中的一切都是合焦的。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的效果对故事有怎样的帮助呢?斯坦利·库布里克在新兵训练营的场景中使用了这个镜头,他让所有士兵的身影都是清晰的,没有特别突出哪一位。他相信,在军队生涯中的这个阶段,每个士兵都是平等的,所以他需要每个人都处在焦点之中。



斯坦利为新兵们创造了平等的操场,这是驾驭景深来连接角色的一个绝佳例子。无论是准备作战的士兵、坐下来吃完饭的家庭、还是热烈交谈的两个角色,景深都可以帮助你操纵观众对银幕上正在发生事情的理解和期望。



第44届多伦多电影节(TIFF)最全看片指南,我只能帮你到这了!

干货丨做视频的你真的会输出视频吗?

从诛仙改档到选角争议,电影怎么选角才能真正得人心?

干货丨拍好类型片,你需要这份拍摄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